《刘美珣因习近平“法学博导”而耻满天下》

来自孤兒展覽館
小白外传讨论 | 贡献2023年3月17日 (五) 13:20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主条目: 习近平

来源

作者:高新

摘自《夜话中南海》专栏,有改动、合并、删节

论文链接

https://qiwen.lu/uploads/xilunwen.pdf

正文

本专栏的上篇文章《工农兵学员中的“学而优则仕”者都有谁》已经介绍过,日后在中共官场上混出头脸,曾经或者至今仍然身居高位者,在入仕之前已经从专业领域具备了真才实学者也不是没有,也就是说,当年的工农兵学员出身者,也不乏货真价实的“学而优则仕”者。除了过去文章中已经介绍过的李源潮,王沪宁,陈希,较为典型的还有前科技部长现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刚,前卫生部长,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竺等,最为典型的还有一个已经被习近平打入天牢的前辽宁省委书记王珉。

王珉被习近平下令打入天牢后,官方对外公开的他的主要政治罪行有二,一是对辽宁贿选负有直接责任,二是“妄议中央”。曾有辽宁方面的知情人士透露说,王珉的所谓“妄议”中央,其实就是对习近平本人的大不敬,自认为他王珉自己才是真正的,“货真价实的学而优则仕”,在挖苦中共政坛的那些“在职硕士”和“在职博士”时,取笑了习近平,说是越没有真才实学,越没有底气的干部,越是要弄上个“在职硕士”,“在职博士”头衔为自己充门面。

王珉当年“入仕”之前的学界同僚在王珉出事之后感慨说,中共政坛里象王珉这样的“学而优则仕”其实并不普遍,数得出来的几个官至正省部级和副国级的,基本都是“党外人士”。而“党内人士”中普遍的高“学历”绝大多数都是伪学历和假学历。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有高学历的中共高官中,凡是如笔者过去文章中陆续介绍过的陈希,陈竺,万刚,王珉等真博士和真硕士学历的,基本上都是理工农医类的博士,而号称具有社科方面研究生学历者,基本都是所谓“在职研究生”学历,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

二零一七年十月笔者在本专栏的接连发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成员与官场学历腐败》和《政治局21个高学历 只有4个是没注水的》两篇文章,向听众和读者们介绍了中共官方媒体对十九届中央政治局成员们的“高学历”统计:这25人中,多数还都有着多所院校学习的经历。在这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至少有7人(占比28%),拥有硕士学位的至少有14人(占比56%),拥有大学学位的至少有2人(占比8%)。也就是说,大学以上学历的占比92%。

而如上统计中的七大“博士”,即习近平,李克强,李希,黄坤明,杨洁篪,蔡奇、陈全国,包括李克强在内,没有一个是正经八摆地,那怕只是一年半载的集中时间在校学习的货真价实的正经博士学历,全部是所谓的“在职博士”。至于“硕士”学位们就更是笑柄。

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的七个常委被多篇中共官方媒体吹捧为“全部都是高学历”,其中习近平和李克强是博士,其他五人中有四个硕士,一个“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

令人捧腹的是,这四个硕士中,除王沪宁而外,其他三个都是一生中从未经历过一天高等院校的校园生活的。

说起来,习近平的“博士学历”虽然是在福建当省长期间,靠“不脱产学习”从远隔数千公里的北京的清华大学拿到的,大学学历也是“工农兵大学生”,但所有当年的“工农兵大学生”的学制至少两年,即使学工/学农和学军的占去一半,也还至少有一年时间的校园生活,而栗战书和韩正两人是否有高中学历笔者无从查考,而他们的的大学本科都是所谓的“夜大学”,而汪洋的大学本科则是自己在老家安徽当市长时获得的中央党校的“函授本科”。

虽然栗战书一生中从来没有过一天高校校园生活,仅凭“夜大学”的“本科学历”又换取了“在职硕士”,但必须承认即使他这“硕士”学历的水分再多,掌管一个中共政权的橡皮图章也就够用了。但如今贵为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做为李克强国务院总理备胎的韩正的“注水学历”真是让人因此而替共和国的经济命运捏把汗----除非他这个常务副总理就是个摆设。

韩正的官方简历中说他是“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学位,高级经济师”,具体内容没有说他本人是否曾经念过高中,只是说他1975年,也就是二十一岁起从上海徐汇起重安装队仓库管理员做起,在和平感觉没有任何高中以上学历的前提下居然能在已经全面贯彻落实了干部知识化/专业化的1982年被提拔为上海市化工局团委书记,在担任此职务的过程中,用括号注明(其间:1983-1985年复旦大学大专班学习),由此可见他的这第一个“学历”就是“不脱产”的“在职进修”性质,而且是在被“提干”三年之后才拿到的。

接下来,一个不脱产的在职大专班学历居然能够令韩正进入高校工作,出任了上海市化工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期间,又用括号注明(1985-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夜大学政教系政教专业学习)。

有了“夜大学”的两年经历之后,韩正便成了“大学本科毕业生”了,并凭此“学历”当上了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

担任上海团市委书记和改任上海市卢湾区党政负责人期间,已经具备了“大学本科学历”的韩正继续“学而不厌”,其简历中再次用括号注明(1991-1994年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关系与世界经济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公平地讲,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25人里,理论水平,也可以说成是真正的“文化程度”最高的,肯定是王沪宁和刘鹤,另外还有两个真硕士,也就是正经八摆地在校园里完成了两至三年全日制研究生课程的,一个是王晨,另一个是陈希。

习近平上台之后,笔者曾在中共官媒上读到一篇文章,说是与学生、商人和文化人的学历造假比起来,更让人震惊的,是《中国青年报》揭露的高官们凭借权力制造假学历。该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现在的官员们一窝蜂地"攻读博士",那些手握重权的省长、市长、司局长、县处长们、甚至有实权的乡长科长们,什么都不放过。过去的以权谋私只在金钱、职位和美色上,现在又扩展为以权谋学位,不仅要权财色应有尽有,更要用高学历的知识标志来包装,这样才算真正的功德圆满。至于由此造成的"学术造假",则不在他们的关心之列。反正腐败已经深入和普及到所有领域,高校和学术界有什么理由保持清高!

该文揭露说:官员们读学位、拿博士文凭,决不会"十年寒窗苦",而是轻松加愉快,只要报上名,被学校列入博士生名单,就算大功告成。他们既不用参加统一的正式考试,也不用按时上课和埋头于学术,更不用为毕业论文发愁,党和国家的大事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准备考试、上课、读书、写论文。毕业时,想找个操刀手简直太容易了,有太多的饱学之士愿意效劳,作出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至于学术尊严和学者良知,怎么能比得上权力好用!

记得当时也已经“退居二线”的前北京市长孟学农接受《北京青年报》专访时,被问到对官员时兴在职读博士的问题。一向言行谨慎的孟却发出怒吼:“有些人读什么博士?图虚名,招实祸。”稍停又意犹未尽说:“真想建议中组部把这些博士招来,考一下。(最近揭露的)好几个贪官都是博士。”

说到这里,孟学农可能感觉到了自己已经涉嫌“犯上”,赶紧又补充了一句:“我是抨击那些不学无术、注水的博士。”

谁都知道,习近平之前的两任总书记虽然谁都没有习近平的“学历”高,但他们的本科学历都是货真价实,所以他们在位时虽然官员向高校索取在职硕士、在职博士证书或者是接受高校“学历馈赠”的的现象泛滥,所以当时的媒体抨击此等现象时不必介意“尊者讳”。

十七大后没有几天,《新京报》记者发表文章《习近平博士论文写了啥?》副标题是“习近平13年前博士论文提出户籍改革路线图。”

署名是新京报首席记者关庆丰的文章中介绍说: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学位论文阅览室,可以查询到一篇十三年前的博士论文—《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全文共169页,淡黄色封皮上的内容是:申请清华大学法学博士论文/培养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习近平/2001年12月。指导教师为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教授刘美珣。

按照这位首席记者的说法, “有一个重要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总体上仍未脱离‘离乡不离土’的模式。”在2001年12月提交的博士论文中,习近平认为:“绝大多数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并未真正融入城市,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户籍制度的限制。” 所以习近平认为改革要慎重、稳妥,分阶段积极推进,可先让那些符合一定的条件和要求,诸如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居住时间达到一定年限的进城经商a和务工的农民,获得合法的居住身份。

2002年9月的人民网曾刊登一篇抨击揭露官员高学历其实都是“伪学历”的文章,说是全国各级组织部门将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通过在职学习持有并载入档案的学历、学位证书,进行一次认真的检查清理,对那些在文凭上弄虚作假的少数干部将彻底暴露,一旦发现以不正当手段谋求学历的干部,党的纪检部门将会对其严肃处理。本来有学历,有高学历是件好事,但一到官场就变味,其原因就是高学历可以给官员带来好处。一是可以提高身价。因为一旦有了“研究生”、“硕士”、“博士”的名号,在一定程度上便可以修补其本来面目,可以掩盖其知识方面的缺陷,可以起到拉大旗作虎皮吓唬百姓的作用。于是,在高学历面前,有人尸位素餐,还要以“稳重”面目示人;面对听众有人离了讲稿讲不了三分钟,还要作大智若愚状,总要让人产生错觉:这位领导同志有这么高的学历,有这么高的学位,还会是等闲之辈……有人一升官就长“学问”,一长“学问”就再升官。

人民网发表这篇文章时,习近平刚刚拿到清华大学颁发的“法学博士”学位证书,一个月后便官升一级,从福建省长位置上调往浙江,省委书记和省长“双肩挑”。

现如今,习近平面对众人岂止是“离了讲稿讲不了三分钟”,低头盯着讲稿念都还一再出错,更有必要追踪一下他到底拿什么什么换了个“法学博士”,而且还是堂堂清华大学的“博士”。

在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上,父亲曾是中共高官、被称为太子党的习近平,近水楼台,平步青云,成为中国最有权力的中共政治局九名常委之一,而且还是“国家副主席”、“中央书记处书记”,明摆着要做胡锦涛的“接班人”。

曹长青先生在《“习常委”视“伪学历”习以为常》的一段说:中共权威喉舌新华社当时刊出的(十七大上产生的)九名政治局常委简历中,数习近平的最显眼,因为他是中国赫赫有名的清华大学的“法学博士”。其他常委列出“博士”头衔的,只有李克强,是“经济学博士”。

但习近平的这个博士,只看新华社列出的简历,就令人生疑,不像那么回事。因为第一,上面写的是“在职研究生学历”;第二,竟然是“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这是个什么“专业”?怎么读这个“专业”就可以获得“法学博士”?而且还是“在职研究生”,等于明说了,不是在校学习,不是“正规”博士。

都不用追踪调查,就可以发现“习常委”的这个学历是“伪”的。因为从新华社刊出的简历,人们清楚地看到,在习近平“在职研究生”期间,他是全职的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省长(1998年到2002年)。众所周知,福建是中国大省,人口3500万,无论是国民生产总值(GDP)还是对外贸易,都在中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6。做这样一个大省的一把手,会多么繁忙,他还怎么能到清华大学“学习”?又怎么“在职研究”的?是不是共产党官员习惯打官腔说的“研究研究”,就算“在职研究”了?但“习常委”就敢把这样的“伪学历”,习以为常地放在他的政治局常委简历上……。

笔者在这里所要纠正长青先生的是,习近平自就任浙江省委书记,再到就任上海市委书记,再到十七大上升任政治局常委,十八大上正式接班胡锦涛至今,他的官方正式简历中从来都是清清楚楚地写明他是“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这一段最令习近平引以为荣的介绍内容从来就没有被删改过。

习近平的这个“法学博士”学位到底是怎么拿到的?中国大陆已经有公开媒体试图帮习近平“排疑解惑”。2017年11月5日,搜狐网曾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首次曝光!习近平总书记博士生论文照片》。文章说,1998至2002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读了4年在职研究生,专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论文”在2001年底之前即已经被通过并上了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博士论文书架,整个过程只有三年。

搜狐网上的这篇文章本来就不长,却用将近一半的篇幅介绍习近平对“没有读过大学,照样能成才”的“英明论断”。文章介绍说:2003年7月11日,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专栏发表《路就在脚下》一文专门讨论如何看待高考。“考上大学固然可喜,但没考上大学也不用悲观,更不能绝望。路就在脚下。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不在于是否上大学,而在于他的实际本领。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你肯学习、能吃苦,没有读过大学,照样能成才。”

搜狐网的文章里介绍完如上这段内容之后,紧接着这是下面这一句:“(习近平的“博士导师”)刘美珣曾在采访中提到,习近平在跟她谈话时不带秘书。”

搜狐的这篇文章乍看上去是在给帮习近平“洗地”,但读完如上两段内容后就应该会意出该作者的用心之良苦,原来是要用“没有读过大学,照样能成才”来暗示习近平的这个“博士”根本就不是“读”出来的。他的导师为证明习省长是如何的“平易近人”,居然会夸赞自己当年的这个学生与自己谈话时“不带秘书”。那么习近平和自己的这位“博导”谈了几次话呢?三年时间里有没有那怕是几个小时的课堂听讲呢?如果有的话,在“课堂”上是不是也“平易近人”到了居然可以不带秘书的地步呢?

就在习近平屈尊到了“不带秘书”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杭州召开的一个高等教育论坛上大胆直言:“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

当时的《中国青年报》记者叶铁桥和原春琳于2010-03-08发表文章抨击说:“把文凭搞上去”是很多中国官员耳熟能详的“忠告”。

该揭露文章引述用了厦门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杨春时的话说:手握公权力的官员,利用自己的职权,动用公共财政占用高教资源,为自己的前途谋利,“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腐败行为”,其恶劣程度“比贪污受贿有过之而无不及”,并由此提交提案,建议整治这一现象,清理官员读博,维护高等教育的纯洁性及公平公正。细心人士发现,近几年来,翻开一些官员的履历,“博士”赫然成为了越来越常见的头衔。但细究取得博士学位的时间,则大多与他们担任行政职务的时间重合。而官员读博的规律是,“官员级别越高,读博就越容易”。

……官员读博假多真少。这些官员不经过正规考试,即使考试也是走过场。而读博后,基本不上课、不读书、不做作业,有的官员甚至让秘书代劳。毕业论文也是或请人代劳或抄袭,“原因很简单,他们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写博士论文……。这种做法,极大地伤害了教育的公平性。”因为那些刚刚硕士毕业的学子在激烈竞争中尚难考上博士,官员却能轻而易举获得录取资格……。与此同时,对于正规的博士生来说,白天黑夜地攻读,尚觉时间紧张、精力不够,许多人还不能按时毕业,而那些领导干部不脱产,白天工作、晚上应酬,最终却也几乎无一例外地顺利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这既败坏了党风、政风,也败坏了校风、学风……。

十分难得的是,如上介绍的《中国青年报》记者叶铁桥从那时起便成了揭露中共官场上“学历腐败”的“专业户”。2012年05月07日,这位叶铁桥又大胆撰写了《 官员读博会否妨害教育公平 清华大学论文博士引发争议》一文,“指着和尚骂秃驴”,亦被《中国青年报》刊登。

该文章介绍说:曾因老家房屋被强拆而给山东省潍坊市市长写公开信的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王进文在微博上称,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景颜正在清华大学法学院读博士,是他的同班同学,但同学们从未见过=他。当天,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廖莹向《新京报》记者证实,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景颜确实是清华大学法学院在读博士生,但他并非是全日制博士生,而是论文博士生

这位廖副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清华大学对论文博士有严格招生规定,论文博士相当于以研究为主,他们的课时安排跟全日制博士生课时安排是不一样的:论文博士生都是在职学习,他们在第一年做课程学习,之后专门做论文研究,不需要上课。而且,第一年上课均是在周末。

那么,我们假设习近平“读博”期间清华大学对他这样的“在职博士生”即有如上 “严格规定”,谁会相信当年在福建当省长的习同学会在他“读博”的第一年里,会是除了寒暑假每个周末都飞到北京“上课”?

《官员读博会否妨害教育公平 清华大学论文博士引发争议》中,“论文博士培养制度被指不伦不类”一节抨击论文博士成为学历腐败的通道。文章中引述专家评论说:

所谓的”论文博士“虽然主要是通过非学历教育的途径获得的,本应标注清楚,如“工学论文博士”、“农学论文博士”等,不这样做的原因是:“第一,论文博士的招生和培养质量下降,从而使这个学位名称贬值,因此无论是招生单位还是论文博士生本人都不希望使用这个学位名称;第二,有些研究生招生单位的试点工作没有得到教育部的批准,因此,在上报教育部录取名单时,不能名正言顺地以‘论文博士’名称上报,而在毕业时,更不便以‘论文博士’的名义申请学位和填写毕业证书,这就形成了按论文博士的方式招进,而按一般博士生的培养方式培养这种‘独特’的状态。”所以出现不少研究生招生单位悄悄地既发学位证,又发学历证的状况。

毫无疑问,当年的习近平博士也是不希望在自己的“博士学位“证书上特别冠以”论文“二字。

至于这种不需要考试入学,也不需要和正规的博士生一样必须在提交论文之前完成繁重的课业的“论文博士“到底是合法还是不合法呢?

习近平“读博士”时的《清华大学授予博士学位实施办法》明文规定:“申请博士学位的人员必须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工作5年以上。”不过,习近平“”读“的”可是”有中国特色的论文博士“

《我国“论文博士”的由来》中介绍说:

清华大学是最早展开论文博士培养试点的高校之一,早在1986年就展开了试点。记者检阅资料时发现,1990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实验组在《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上刊文,介绍了清华试点论文博士的缘由和做法。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清华大学为具体了解工业企业界对高层次人才在素质和数量上的实际需要,先后两次集中走访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第二汽车制造厂等十多个大中型企业及有关研究部门。在调研中发现,这些机构都有从本单位选拔优秀人才继续进行培养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清华大学决定试行招收论文博士生。
对于入学标准,当时就在校内引发很多争论。有的教师强调论文博士生入学前应具有硕士学位,有的教师认为能力、成就的高下更关键,对于未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可以采取适当方式,考核硕士学位的基础理论和专业课,因此主张在审查学历、资历、工作成就和业务水平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小组考试,确认达到硕士以上业务水平者,即可录取为论文博士生。
对于培养过程,有的教师主张应有最低入学注册年限,有的主张允许他们不脱产攻读学位。
综合以上争论,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当时确定了以下原则:一是招生对象主要从科技骨干中选拔,二是选拔时既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要审查学习成绩,还要重视考查全面素质和创造才能。对于培养过程,可以全时入校注册学习,也可部分脱产学习,或者完全不脱产,定时来校接受教师指导,或教师到其所在单位指导。

习近平“攻读博士“期间,第一年是福建省委专职副书记,第二和第三年是福建省长,所以毫无疑问是那种所谓的”完全不脱产“的”在职博士生“。至于他是否是“定时”到清华“接受教师指导”了,不得而知。

《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显示,论文博士学习方式为:以课堂面授为主,辅以课程调研、自学、撰写分析报告、师生一对一指导和网上课堂等方式。在教学学期内,一般间隔两周安排一次面授,每次2天。面授时间一般以周末为主。

谁会相信一直都在声称自己是“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的习同学会在他“读博”的第一年里坚持在“教学学期”内每两周一次直飞一次北京到清华课堂听讲?

如果他当年确实按照清华大学的“严格规定”行事了,那么一年的“教学学期”至多也就三十四周左右。

在2010年3月习近平以政治局常委身份出席的全国政协例会上,杨春时发言时强烈呼吁教育部门关注和解决官员读博的怪现象,他表示,手握公权力的官员,利用自己的职权,动用公共财政占用高教资源,为自己的前途谋利,“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腐败行为”。他甚至认为其恶劣程度“比贪污受贿有过之而无不及”,并由此提交提案,建议整治这一现象,清理官员读博,维护高等教育的纯洁性及公平公正。

杨春时教授强烈呼吁,要遏制高校滥发文凭、防止学历腐败,就必须堵塞通道,取消论文博士。包括纪委在内的各个部门都要有所行动,那些已经获得博士学位,但是“名不符实”的官员应该自行摘去“博士帽”……。

当时的另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石定果附和杨教授的意见说:有些官员,从他们工作的领域和读博专业来看,完全不相干,读博对他们工作并无多少帮助,为什么还要读呢,就为了一个文凭。事实上这是在侵占有限的教育资源。捞文凭成了官场潜规则。文凭成了官员晋升的重要筹码,因此,把自己弄成博士是一些从政者的普遍冲动。博士学位也是晋升的“硬件”之一。“当竞争者条件差不多时,凭什么可以领先一筹?还不是比‘硬件’?”

在2010年3月的那次全国政协会上,石定果还感慨说自己当年在北京大学获得汉语文字学博士的过程像“炼狱”,辛苦得不得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不知道这些官员读博的精力是从哪里来的?”

当时的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秋委员讽刺说:,在北大,有“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生,三流的博士生”之称,“说法虽然不见得正确,但至少部分地反映了问题”。

当时,连中央电视台都斗胆报道了杨春时等人的如上呼吁,但据说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把相关提案转给教育部后,教育部一直都拒绝给以明确回应,原因为何?因为当时已经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内分管组织工作的习近平已经及时把以清华党委副书记之公权为他直接开了绿灯的陈希调任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和常务副部长。

《首次曝光!习近平总书记博士生论文照片》一文中还介绍说:习近平的“博导”刘美珣透露,习近平的毕业论文最初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研究》,她觉得题目太大,让习近平重新选题,这才有了《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 原来,不但习近平的“博士”学位是异类,所谓的“法学”就更是和“法”字毫无关联。

《官员读博会否妨害教育公平 清华大学论文博士引发争议》一文引发很大的震动,当时的科学网全文转发此文后,有读者留言道:中国社会已经腐烂透顶,五百年后,这些极其无知无聊透顶的官员,这些所谓的名校,所谓的名校校长们都是一堆历史的垃圾!

随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国情乎?》的短文中抨击道:官后高学历之风盛行,持有“真的假学历”的官员之多,已成为当前中国官场一大特色。自教育产业化以来,大学早已不满足于招收本科生所获的高额利润了。学校当局和博导们发现,利用官员们都渴望有一个高学历的“假的真文凭”来满足其升迁和虚荣心的需要是桩发大财的机会。交易中,官员们巧立名目,拨钱、批项目,校方则为其考试作弊,代写论文等无所不用其及。在一幕幕黑色交易中相得益彰,各得其所。这已是公开的秘密,大学校长们,博导们心里比谁都清楚,只不过是心照不宣罢了。试问,敢不敢查一查官员们做官后所获文凭的真假?然而,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明明是用权钱交易弄来的所谓高学历的鸡鸣狗盗之徒,明明是一堆注水肉式的“硕士” “博士”占据了各级组织,非但不觉得可耻,反而竟以此作为领导层知识结构的整体提高而向世人炫耀!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个国家太不可思议了。

该博文中所说的“明明是用权钱交易弄来的所谓高学历的鸡鸣狗盗之徒,明明是一堆注水肉式的“硕士” “博士”占据了各级组织,非但不觉得可耻,反而竟以此作为领导层知识结构的整体提高而向世人炫耀“,明摆着是指的二零零七年中共十七大召开之后,中共官方媒体对该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委员们“高学历”的大肆吹捧。

一位网友在这篇文章后面评论短短八个字:“习以为常,越克越强“。

另外,当时的《京华时报》也曾为此发表了《教育部介入调查“论文博士”》一文,文中根据记者所查询到的资料,说是早在2008年10月9日,也就是习近平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一年之后,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郭新立就在回答记者提问“怎么看目前有不少官员只要递交论文就可以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的说法”时称,我国目前并不存在“论文硕士”或“论文博士”,并称,如果发现这类情况,教育部将“决不手软”。但日后就没了下文。

之所以“没了下文“,是因为此时的教育部常务副部长和党组副书记,是习近平在清华当工农兵学员期间的上下铺室友,并被习近平介绍入党,日后在习近平”读博“期间担任清华党委常务副书记和书记的陈希。

当时的新华社也大胆参与了对“论文博士“的舆论围剿,发表了《”论文博士“是为何人量身定做》的评论员文章,揭露所谓”论文博士“的特殊”培养“制度,根本就是为官员量身定做,其实准确地说,是为在职人员量身定做的。当然,既不能因读书丢了官职,又要博取文凭,鱼和熊掌兼得,这个“论文博士”也很对一些官员的胃口。尤其是,“不需要跟全日制博士生入学统考”——与其他考生一条起跑线上的统考……如此的“真”文凭,和买来的假文凭,其实是一路的货色。

这里也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中国大陆早有所谓“真的假文凭“和”假的真文凭“之说。

“真的假文凭”里的“假”指是的颁发“文凭”的学校本身是假的,专指那些把国外的假“大学”或者“野鸡大学”买到的假“文凭通过了中国大陆政府专职机构的“学历认证”的“文凭”,变假为“真”----即所谓““留学生假文凭真认证”。

“假的真文凭”里的“真”,指的是颁发此“文凭”的学校绝对是真的,即在象清华这样的真正的大学里“不用通过国家统一考试”、“不用上课”、“不用做作业”、“不用写论文(以上都可由人代劳)”、“不用私人交学费(可报销)”就可以获得的“文凭”,所以也被称之为“五不文凭“。

巧合的是,就在习近平从清华大学拿到一张“法学博士”文凭的当月,即二零零二年三月,人民网发表了一篇“人民时评”----《假的真文凭比真的假文凭危害更甚》,文中批判说:对于学术界来说,对于为这些官员开具假的真文凭的学校来说,是腐败,可悲的腐败;而对于官场来说,对于口口声声"实事求是"、口口声声"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一些官员来说,这,实在又是官场腐败的一个新品种,新变种!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调查,这里面,是有着许多肮脏交易的:或入学不须统一考试,由学校"单招";或课程安排随意,"代劳"、"操刀"公开;或"官员拿证,单位买单";或是投桃报李,官员将地方、单位公款巧立名目公开"回报"学校......这是什么?这是不折不扣的以权谋私,这是货真价实的光天化日之下的公开腐败。

我们不妨把笔者在本系列文章揭露和抨击的习近平这类“博士官”的“假的真文凭”的现象视为“合法”,在此前提下进一步讨论习近平的这张嵌有清华大学钢印、由时任校长王大中院士签名的学位证书中的“法学”二字是否合“法”。

曹长青先生曾把习近平的“法学博士”中的“法”字调侃为“变戏法”的“法”。他质疑说:习近平的法学博士论文是《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且不说这种论文是不是习近平的秘书“捉刀代笔”,或者其他管道弄来的,仅从这个论文题目本身就可明显看出,它跟法学、法律等,并不沾边。凭这样的论文,怎么能拿到“法学博士”?

从网上查到,习近平的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负责人刘美珣,一生致力教授马列主义,还有以研究邓小平经济思想为专长的“经济研究所所长”头衔,但这些都跟法学、法律等学科没有什么关系,她怎么能“指导”出习近平的“法学博士”?

习近平的“博士论文”的中文介绍称,该论文“通过对农村三大现实难题(货往哪里卖,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由此揭示了研究和解决农村市场化问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清华的刘美珣教授真是有能耐,居然从农村的“货往哪里卖”里,就能“指导”习近平“分析”出一个“法学博士”来。也许“习博士”博通政治“戏法”,是这个意义上的“法学博士”吧。网查刘教授的简历,赫然标榜着一句招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的博士生导师”。这个招牌,放在古代,这可称“太傅”了。荣极天下,亦耻极天下。这样的所长会研究出什么利国利民的“法术”来?大概只会弄出些糊弄长官的“巫术”来。

所以”太傅“刘美珣不问自答,向搜狐网记者解释说:习近平的法学博士与人们通常意义上讲的法学博士是有区别的:“这个法学不是法律的法学,我们授学位是按大门类来授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属于法学大类。”

确实,就在习近平获授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之前,中共政权即已经颁发了相关规定,说是:“除了法学类学科以外,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安学,民族学也可授予法学学位”。

而习近平当年“攻读”的是清华大学新成立的“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虽然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若归类为”政治学“的话,政治学教授出身的王沪宁都不会同意,但该学院根据如上规定,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研究”内容的官员们颁发一纸“法学博士”学位,还真是有“法”可依。但问题在于习近平当时的“论文”《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并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什么“货往哪里卖,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之类的高深学问,退一万步说,也只能归类于经济学范畴。但是,只是因为习近平当时的“博导”刘美珣因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只有资格给”在职读博士“的官员们颁发”法学博士“学位,所以无论他习近平的”论文“标题是什么,内容是什么,因为他“师从”的刘美珣“博导”,所以他的“博士”头衔前面只能冠以“法学”二字。由此推论,即使当时的习近平提交的“论文”是《论彭丽媛女士对我国当代民族声乐的杰出贡献》,应该也可以从刘美珣那里拿到一个“法学博士”学位。